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2
荔枝網
手機查看
今年8月4日是農歷七月初七,即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七夕節。七姐(織女星)是編織云彩、紡織業者,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農歷七月初七是她的誕辰。“七夕”本來不是情人節,只是因為愛,才成就了歷代癡男怨女,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女兒節等,發源于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最初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即牛宿星和織女星),后來民間發展出牛郎與織女的傳說,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對愛的承諾。
牛郎織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漢族民間愛情故事,也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其余三個為《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農歷七月七在鵲橋上相會一次。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鵲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事實上,最早的“七夕節”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愿、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在古代,女子每逢七姐誕,她們都會向七姐獻祭,祈求心靈手巧、獲得美滿姻緣。這也就是“乞巧”這名稱的來源。婦女亦會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穿進了為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為了“女兒節”。
相傳牛郎織女星曾降生于江蘇太倉黃姑村,鄉人為之立祠,祠中列牛郎織女二像。后來牛郎遷出,移往嘉定,廟中專奉織女。因此,江蘇太倉依托織女廟舉辦七夕廟會的風俗一直延續至今。廟會活動主要有“乞巧會”,會程主要有開啟、齋筵、祭祀、念經、解糧等內容,每三年還要開一次光,還有拜雙星、觀星斗、看巧云、篤巧、吃巧果和蘭花豆、染紅指甲等民俗活動。
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于欄桿上扎上五色線制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后將香橋焚化,象征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的。
粵人重巧夕,燈光到天明。在廣東一帶,七夕乞巧節又叫“七娘誕”“擺七娘”“拜七娘”,是嶺南古老乞巧民俗的存續。七夕之日,由社區組織“拜七娘”儀式,祭拜對象除了牛郎、織女二星,還有織女的6個姐妹。社區女性展示手工藝制品,是“擺巧”活動的主要內容。扎制民間傳說、歷史故事人物玩偶栩栩如生,植物、器物造型活靈活現,斗智斗巧,盡展才藝,“對影穿針”延續古風。社區劇團還演出牛郎織女故事。
千百年來,生活在中國各地的普通民眾圍繞著七夕節都要舉辦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無數文人墨客也創作了大量和“七夕”有關的佳作名篇。在這獨具中國式浪漫的七夕節,愿諸位都能找尋到自己的雨露晨光,陪伴著自己的人間理想。